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:30-21:00
济南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、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,具有学士、硕士、博士学位授予权。
学校始建于1948 年,建校70 多年来,学校铭记“弘毅、博学、求真、至善”的校训,传承“勤奋、严谨、团结、创新”的校风,发扬“艰苦奋斗、凝心聚力、追求卓越”的精神,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,近33 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。
学校现设23 个学院,拥有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、4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、18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、21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、125 个二级学 科硕士学位授权点、18 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、99 个本科专业。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医学、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 个门类。
全日制在校本科生、研究生、国际学生38000 余人。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45 人,其中教授356 人,副教授774 人,具有博士学位的1196 人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 人,国家万人计划2 人,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 人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 人,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 人,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 人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 人,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1 人,泰山学者特聘教授、海外特聘专家17 人,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1 人,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3 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 人, 国家教学1 人,国家级教学团队1 个,省级教学12 人,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 个。
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及研究平台72 个,其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1 个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 个、 国家“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”(“111 计划”)引 智基地1 个,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2 个、国家专利导航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1 个、“山东省学科”立项建设学科4个、培育建设学科1个。省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, 省级重点学科14 个、“十三五”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学科3个、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、“十三五”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 个、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1 个,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工程实验室和工业设计中心17个。
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, 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 4 个,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依托专业 6 个,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4 个,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 16 个,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(群)9 个,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专业(群)5 个,山东省校企共建专业 9 个;国家级精品课程 5 门,国家级双语示范课 2 门,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2 门,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 5 门,山东省课程 27 门,山东省精品课程 53 门;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,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 个,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 个。近年来,主持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 22 项, 教育部首批“新工科”研究与实践项目 1 项,省部级课题240 项,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3 项,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 75 项,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 9 部;在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、“创青春”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、“互联网 +”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活动中,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6315 项,其中国家一等奖 235 项、二等奖 480 项。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 项,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1 个。
近年来,学校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、国家“973 计划”、“863 计划”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 547 项,省部级项目 1210 项;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249 项,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 项,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 项;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科)三等奖 5 项;入选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1 项;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357 项;学术论文被 SCI、EI、SSCI、CSSCI 收录 8531 篇,化学、材料科学、临床医学、工程学四个学科进入全球 ESI 前 1%。出版专著、译著和教材 260 余部。主办《中国粉体技术》、《济南大学学报》 等 2 种学术期刊。
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,积极扩大与国(境)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,通过学者互访、学术交流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与美、英、德、法、加、澳、俄、日、韩、新等国家的 98 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,与台港澳地区的 20 所高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,在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、美国南达科他州阿伯丁和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建有孔子学院 3 所。
学校校园占地 243 万平方米,校舍建筑面积 104 万余平方米,固定资产总值 29.3 亿元,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5.7 亿元。图书馆建筑面积 6.3 万平方米,藏书及电子文献 800 余万册,中、外文现刊 4200 余种,电子期刊 30000 余种。 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设创新性、国际化、有特色的世界高水平大学。